欢迎访问宝鸡市旗鹏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网站!

今天是:

网站地图

XML

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

—— 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20-03-21 | 浏览:422 ]


高度重视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

妥善应对 精准施策 千方百计保供增收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从现阶段看,对城市影响远大于农村,对社会生活影响远大于经济生产,对服务业影响远大于一二产业,对非农产业影响远大于农业产业,对畜禽业影响远大于种植业。但随着疫情的持续,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范围将加大、程度将加深。若在可预期时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将是全面的。因此,需要及时对疫情产生的负面影响加以研判,寻求对应之策,确保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温室大棚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是全面的


作为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现阶段在城乡、产业、区域之间的影响有明显的轻重之分。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全国不少城市采取了严控交通、延迟企业开工的做法,很多农村也选择暂时阻断进出村庄的道路,严格控制车辆、人员流动。按照当前形势,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各地对交通的管制都难以放松,而随着疫情发展持续,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将呈现全方位态势。01


从农业上看

——对产业链的影响,主要是流通环节。各地实施的严格交通封锁对切断疫病传播有重要作用,但也给农产品的运销带来巨大挑战,造成滞销难题,具体表现为:交易中断,外销受阻,产品积压,储备困难,经济损失。山东寿光市、海南海口市等多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出现蔬菜、水果、水产等农产品价格下跌及滞销的问题,当季果蔬等产品受疫情影响最为突出,由于需求骤减,交易量大幅下降,导致越是丰产的种植户损失越大。以草莓为例,春节期间本是该产品销售旺季,但因疫情突袭,集贸市场、超市关停,跨区域产品运输受阻,入园采摘更不可能,致使线上线下销售量和入园采摘量都呈现断崖式下降,加之草莓不耐储存,不少地区草莓价格从正常年份超过20元/斤降至当下不足5元/斤,损失惨重。由于市场销售不畅,大量农产品、畜产品、果蔬产品不能及时出售,严重积压,错过了最佳的上市时间,不仅增加了储藏成本,而且降低了产品的新鲜度和价值,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产业的影响,主要是畜禽产业。封村断路、延迟饲料厂复工、暂停活禽交易、关闭屠宰场等防疫措施导致养殖场和养殖户的畜禽无饲料可用、仔畜雏禽无处可卖、出栏畜禽无法屠宰,养殖生产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对养鸡业而言,部分养殖场由于饲料短缺急于出栏,部分养殖场的肉鸡已达出栏期限被迫压栏,肉鸡供给数量远远大于当前屠宰数量,价格急速下跌;由于交通限制导致孵化场的鸡苗无法顺利销售和运输,部分养殖场被迫对鸡苗采取填埋等极端处理措施,损失巨大。此外,2019年的猪价上涨,促使居民增加了家禽消费,鸡肉价格一路走高,基于鸡肉消费增长预期,很多家禽养殖企业选择大幅扩产,疫情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叠加。对养猪业而言,2019年“非洲猪瘟”等问题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的影响还未散去,突发的疫情让生猪产业再遭打击。疫情不仅迫使养猪企业的新建猪场普遍处于停工状态,还极大影响了生猪养殖的信心,生猪补栏积极性下降,最终将阻碍生猪产能的恢复进程。——对产品的影响,主要是菜篮子产品。流通联结供需两端,疫情对流通的影响经过上下传导,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菜篮子产品首当其冲。因消费恐慌心理,部分城市地区肉、蛋、奶、菜供应出现紧张,疫情严重地区甚至发生了哄抢现象。需求端面临短期内紧平衡和局部地区结构性短缺,价格一度明显上涨。农村地区有节前囤货的习惯,疫情短期内对消费影响不大,但随时间推移同样会面临供给不足。从菜篮子产品供应看,肉、蛋、奶产品受较大影响。地区封锁道路导致物流受阻,肉蛋奶产销区供需错配脱节,价差扩大。由于生猪远距离调运遭遇困难,致使主产区猪源外调减少、猪价受压,主销区猪源供给紧张、猪价易涨,南北方猪肉价差将明显拉开。同样,部分产区鸡蛋收购价格已跌破成本线,但部分销区由于供货不足,鸡蛋价格一路走高。——对时节的影响,主要是春耕。立春时节已过,各地将陆续迎来春耕。由于物流受阻,春耕农资供应不足问题成为短期矛盾。据湖南三农网发布的信息,受2019年底化肥行情下滑影响,农资经销商、零售商普遍存货不多,且多处于关门闭市的状态。如果疫情持续到三月份,农资产品的物流配送不畅,将给春耕肥料供应带来明显影响。春耕所需的种子、农药等农资面临同样问题。同时,春耕所需的劳动力、农机作业服务在供应上也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碍,一些种植大户在春耕时节需大量用工,但受制于疫情遭遇雇工难,农事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从区域看,南方地区农业生产受疫情影响明显要大于北方。南方地区的粮食、蔬菜、特色产品都将迎来新的生产周期,种养业均因疫情而受到波及。中长期看,疫情引发生产成本上升,后市农资价格有可能出现上涨,对农业生产形成进一步的影响。——对贸易的影响,影响出口。目前疫情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国内,表现在市场供给问题上。但如果疫情继续扩散或者持续发展,导致其他国家采取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方式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设限,势必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出口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已在部分农业企业上显现,主打猕猴桃产业的陕西齐峰果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由于疫情原因导致出口渠道被封,猕猴桃出口贸易遭到损失。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若农产品贸易受阻也必将影响农业经济健康运行并波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


从农村看

——农村将成为防患的重点区域。春节前,500万人离开疫情始发地武汉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入湖北省内和湖南、河南等主要省份的农村地区,农村防疫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受限于知识水平和健康素养,农民的防疫意识普遍不高,疫情防控任务重、难度大、困难多。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对病毒危害与防控了解更少,而这个年龄段的人正是易感染、难治疗、易致死的人群。尽管村庄已通过多种手段在村民中反复强调防护常识,但由于农民平时绝少有佩戴口罩的习惯,防护宣传也并不是所有村民都能立刻接受。同时春节习俗的惯性太大,过年串门聚会的传统深入民心,有些村民认为“没啥大不了的事”“这事儿都在城里,离农村远着呢”,使得仅仅依靠倡导性的措施仍然效果不明显。这也迫使不少农村地区在疫情进入严峻复杂阶段后采取了断路封村的“强招硬招”。即便如此,不少地方仍可以看到聚集聊天、打牌的“不设防”人群;有些地方的体温监测也存在走过场现象,看到熟人就放行,没有真正做到严防严控;有的农村隔离点对人员管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自由走动现象等等,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当前,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已呈现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农村地区是后期防患的重点区域。

——农村的公共卫生防疫条件满足不了防患的要求。农村防疫条件有限、防疫能力不足、防疫物资匮乏,加大了防护难度。2018年底,全国3.16万个乡镇共设3.6万个乡镇卫生院,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只有1.39张,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只有1.45人。全国54.2万个行政村共设62.2万个村卫生室,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2.32人。农村不仅在卫生资源数量上并不充分,同时在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布局上也不合理。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整体功能较低,从卫生资源、管理体制等与其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很难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医疗救助条件呈现明显短板。在医疗资源、医疗技术、医治传染病专业人员方面,农村与大中城市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对于一些县城医院,医疗救助短板明显,隔离病房、救护设备、救护物资等捉襟见肘,专业的医护人员更为紧缺。而到了乡镇村社这一层级,医疗资源更加匮乏,行政村中往往只有几名村医甚至只有一名村医,“以一管百”“以一管千”是常态,疫情发生很难做出应对。——恐慌心态对乡村治理提出挑战。作为最基层防疫体制动员管理主体的农村干部,危机管理意识非常薄弱,在没有上级统一部署的情况下,没有足够动力动员辖下村民展开疫情防护工作,也很难应对因断路封村措施而引发村民对疫情的恐慌。对于已经出现确诊病人、疑似病患的农村,如何平复农民群众的恐慌情绪,遵守居家隔离的规定,对村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当然,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中,由此决定了始发期、发展期和结束期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和研判。不过,事态发展并不乐观,需持续关注,深度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除了波及全国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如“非典”以外,在农业农村领域,除了自然灾害、动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危机等个案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出现,对农业农村经济有深刻影响,进而波及到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在农业农村经济领域的表现也并不罕见。“三聚氰胺”、禽流感等问题的影响已超越农业农村范围,一再表现出非常态特征,进而凸显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1、疫情影响一季度GDP1个百分点左右,关键在于二季度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2003年非典相似,其都为扩散全国的重大突发疫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传染速度快,引起举国上下高度重视。但总体而言,2003年中国刚加入WTO不久,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非典并未扭转中国经济强劲上升趋势,2003年实际GDP增速仍为10%,较2002年上升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速影响有限。

但此次疫情也与03年非典存在一些不同点:

一、经济新常态下风险上升。不同于03年经济的强劲增长,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国内外需求疲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等多重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需警惕疫情可能触发的风险,如违约风险、金融风险等;

二、第三产业占比更高疫情冲击加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2020年已上升至53%。疫情对第三产业的拖累或对经济带来更大冲击。

三、疫情爆发时临近春节使得冲击力度与广度加大。非典集中爆发的时点在春节复工之后,而此次新冠病毒则爆发于春节前,一方面,春运返乡高峰使得病毒传播范围更广,扩大了经济受冲击的范围;另一方面,疫情扩散使得春节这一消费、旅游出行高峰变的行情冷淡,加大了冲击的力度;此外,疫情爆发带来的延迟开工也将对生产与投资带来影响,从而使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同于非典。

因此我们在借鉴非典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疫情下的新挑战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我们认为受春节因素与疫情迅速扩散影响,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容乐观。基准情形是使得GDP增速放缓至5%以下。首当其冲的是第三产业。三个产业加总使得一季度或比去年四季度下调1.5个百分点,同比增速约为4.6%。但是如果影响局限在一季度,那么一次性的冲击最终都能够逐步消化吸收。我们真正担忧的是悲观情形,即如果疫情短期在3月底还不能完全控制,势必影响二季度的整体经济。在此情况下,我们担忧可能会出现产业链加速外移、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速蔓延、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



(1)春节假期对疫情的放大效应或使第三产业GDP增速放缓2%以上

2003年非典短期内主要冲击消费与第三产业。03年4月之后政府在教育、旅游、交通运输等领域出台了必要防疫措施,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于二季度彻底显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较上一季度分别下降1.1%、1.9%和1.8%,二季度GDP下降2%至9.1%。由于第三产业多数行业具有出行与聚众属性,受疫情冲击最重,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受影响较轻。第三产业中,受出行管制影响,交通运输、住宿餐饮行业受冲击较为明显,但其反弹速度较快,增速拐点领先其他行业约一个季度。批发与零售行业增速在疫情爆发初期有所上升,或与居民在疫情爆发前期囤积防疫用品、日用品与食品有关,但随后消费透支效应显现,增速开始滑落。相比之下疫情对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冲击相对滞后且持续时间较长。

此次疫情正值春节假期,或使第三产业GDP增速放缓2%以上,拖累GDP增速比上季度下滑1.1个百分点。短期内交运、住宿餐饮、旅游、电影等行业或受较大冲击。春节发放旅客数量骤降。由于疫情爆发时正值春节,交通枢纽武汉封城,部分城市封锁道路,20余个省份暂停了省级道路客运班车,众多列车停运,航班取消。1月10日-30日)累计发送旅客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6.5%。1月29日(正月初五)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35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83.5%。电影、旅游、餐饮行情惨淡。受防控措施影响,电影、旅游、餐饮等行业失去春节这一重要收入来源。贺岁电影全部撤档,全国团队游暂停;走亲访友和聚餐宴席取消,餐饮业春节储备食材负担加重,部分餐饮龙头且表示现金流压力较大,中小餐馆或面临更大压力。

房地产投资或将继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回顾03年“非典”,房地产开发投资整体较为平稳,国房景气指数虽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105偏高水平线以上。分类来看,住宅投资情况较为稳定,同比未见下滑,而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额在3、4月有一定波动,待疫情稳定后同比回升至正常水平。土地购置方面,3月同比下滑39.8个百分点至38.8%,后于4月继续下滑至28.8%,5月同比回升至56.7%。可见疫情对供给侧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房地产开发投资等方面韧性较强,疫情不能对其形成长期影响。需求方面,疫情对房地产销售的影响虽大,但同样难以形成长期影响。03年4月后销售额、销售面积同比大幅下降,为全年低点,5月疫情过后便回升至正常水平。

(2)预计第二产业一季度GDP增速将比上季度放缓0.8个百分点

节后开工时间延迟、交通受阻等将影响第二产业一季度正常生产。“非典”爆发后的第一季度对工业建筑业影响显著。03年二季度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明显下滑,工业、建筑业同比下滑2%和1.7%。工业增加值3-5月连续下降三个月至13.7%。非典爆发处于春节复工之后,但此次疫情使开工时间延迟,道路封锁与疫情监控或使交通受阻影响复工时间。若疫情继续蔓延,各地继续推迟复工时间,第二产业情况将不容乐观。且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施加”,或对我国进出口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冲击第二产业。我们预计第二产业一季度GDP增速将比上季度放缓0.8个百分点,影响GDP增速0.3个百分点左右。但若疫情继续蔓延,各地继续推迟复工时间,第二产业情况将不容乐观。由此我们认为不必对复工过于恐慌,可利用大数据准确定位人群,以免影响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使得经济停顿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3)第一产业一季度GDP增速或放缓0.1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家禽水产养殖等行业或受影响,但整体冲击较为有限。部分地区由于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受阻,出现蔬菜、畜禽养殖所需饲料进出困难,种畜禽无法调运,只好宰杀掩埋,损失较大。但随着农业部等要求严格执行“绿色通道”制度,运输障碍有望较快扫清。疫情对林、牧业影响较小,非典时期林、牧业2003年二季度同比虽有所下滑但仍能保持正增长,且下半年林业、牧业产能修复较快,全年同比分别为20%和12.8%。总体而言,农、林、牧、渔的修复能力很强,疫情很难对其造成长期影响。近年来,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下降,2019年第一产业贡献率为3.8%,可见农林牧渔对经济整体的影响程度有限。我们认为第一产业一季度GDP增速或放缓0.1个百分点,影响GDP0.07个百分点。



需警惕激进政策对经济带来不必要的冲击。我们认为面对疫情需加强防疫力度,但不应采取过分极端的措施,尤其需要警惕各地政策层层加码各自为政走极端。例如目前出现的道路阻断、封路等问题,或导致物流受阻,致使农业饲料无法运送从而给第一产业带来二次打击。我们建议应以封人不封城思路做好疫情防控,警惕政策走极端而给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冷静应对WHO决定,兼顾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做好自己的工作

1、科学理性、管理适当,防止过犹不及

中国经济在2019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刚刚出现企稳迹象,新冠肺炎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的经济增长增加额外的扰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是取决于疫情病理规律与疫情传播动态,二是取决于疫情防控措施及科学有效管理。

鉴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要强于非典,政府采取了空前的措施抑制疫情扩散。尽管疫情严峻,以下事实说明不至于对经济增长过度悲观:首先,非典疫情时期只影响了当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在2003年下半年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全年GDP实际增速达到10%,仍高于2002年。病理专家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在2月中旬达到拐点、发病高峰结束,3月份可以基本控制疫情,所以预计疫情对我国第一季度GDP增速影响较大,其后将逐季恢复并上行。其次,经济受此类疫情的影响主要在第三产业,尤其是批发零售业最为严重,而且春节期间本就是消费旺季。但是非典疫情时期我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电商,而2020年网络购物已经高度发达,即使出现了部分交通受阻并延迟发货的情况,零售消费仍可通过自动后置于年内其他时段抵补。再者,虽然政府延迟了春节假期,但是春节本就是停工时期,部分民营企业在往常年份也是正月十五过后正式开工,而2003年的非典疫情时期完全在春节假期之后。最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虽然强于非典,但致死率弱于非典,加之政府高度重视,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十分高效,有助于增强人民对疫情过后经济增长快速恢复的信心。

除了科学理性地判断疫情,也要管理适当,强化隔离,减少封城,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地限制生产。只有在可控的范围内恢复生产,经济的影响才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极端措施下的完全封城、阻断交通对经济恢复影响较大。虽然恰逢春节假期,但如果长期采取极端措施仍然会影响开工,令民营经济复工困难。比如近期因防范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地方“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受阻,出现蔬菜等“菜篮子”产品出不了村、进不了城,畜禽养殖所需饲料难以及时补充,种畜禽无法调运等问题。部分养殖户只好将家禽宰杀掩埋,经济损失较大。针对这种情况,2020年1月30日中国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三部委发布《关于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紧急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绿色通道”制度,严禁未经批准阻断“菜篮子”产品正常流通。

稳妥有序推动农民工返程务工。外出务工事关农民生计生活,各地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要做好农民工返程的防疫工作。加强农民工防疫宣传,发挥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等作用,广泛开展应对疫情政策措施宣传讲解,引导农民工科学防控,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引导农民工合理安排返城返岗时间,避免节后盲目外出。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对接。农民工输出地及时跟踪主要输入地疫情变化,做好主要输入地企业用工、复工、交通、疫情等信息的集中发布。农民工输入地要加强企业用工情况监测,加强有组织对接服务。充分利用交通运输部提出的“疫情防控期间地方政府组织的农民工返岗包车可免费通行高速公路”举措,条件允许的地区可由相关部门为农民工群体提供包车服务。

支持企业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通过减免企业房租、降低担保费率、延期缴纳税款、返还失业保险费、增加就业补贴等方式帮扶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渡过难关。按照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加强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劳动用工指导和服务,促进企业保持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依法依规处理农民工因疫情不能提供正常劳动情况下劳动关系问题。对于因隔离、留观、治疗或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导致农民工暂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或退回劳务派遣工。



从 长 远 看

强化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农业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防范和应对农业危机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快发展和提高农业各产业是农业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种植业要重点要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产品优进优出、引进来走出去齐头并进。畜牧业要进一步加大生猪生产力度,推进新建猪场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积极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并重发展,增加猪肉供应。支持畜禽养殖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按订单收购加工,及时有效补足市场供需缺口。

强化农产品供给链建设。加强信息沟通,积极协调产区和销区构建稳定的对接关系。加强主体建设,重点支持三类主体:一是签订长期农产品采购协议、发展订单农业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向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销+产”或“产+销”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形成产销优势互补、风险利益共担共享的股权投资合作企业。加强农产品流通应急绿色通道建设,减少重大危机发生对农产品产地和销地相互衔接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及风险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弥补生产者的各种风险损失。强化重要农产品储备能力。做好基本农产品储备工作,在数量上要有保障。同时,重要农产品的储备能力建设要和生产能力、产品供应、消费需求相适应,不能简单理解为增加储备量,要综合考虑储存成本、管理成本和社会效益等因素,进行合理地储备机制设计,能够满足出现突发情况时的产品需要。下决心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制定农民收入增长计划和实施方案,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约束性指标并确定时间表。充分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充分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总结推广地方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扩大农民就业门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在全国形成劳动力自由流动、自由就业、全面保障的就业制度。制定时间表,杜绝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尽快实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目标。提升农村公共卫生防疫条件。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设备提挡升级,加强对乡村医生队伍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入,支持乡村医生申请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并鼓励本专科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或通过城乡医院对口帮扶,轮流下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边远山区卫生院工作,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防疫知识和防疫能力。同时,坚定不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抓紧完成乡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治理和农村“厕所革命”三项“硬任务”,全面整治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为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乡村治理事关农村的稳定与发展,要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充分调动发挥党员干部在村庄治理过程中的带头作用,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利用多种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调动农户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进而提高治理绩效。充分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新机制。可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云党建”平台,将党建工作、经济工作、村政建设等全部纳入信息平台,并赋予村民线上参与和监督权利,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收缩